Event has already taken place!
歷屆展覽
Copyright © 2022 AVAT. All rights reserved
TRANSLATE with x
English
TRANSLATE with
Enable collaborative features and customize widget: Bing Webmaster Portal
活動類型
All
一年培力互動
一年聚焦連線
二十週年座談
亞洲關鍵字
公共藝術座談
國內機構座談
國外機構座談
專家導覽
年度主題座談
年度入圍特展
年度工作坊
年度影展播映
烏克蘭座談
藝術永續行動研究
西亞南亞座談
資料庫關鍵字
開閉幕與頒獎
september 2023
(Saturday) 2:00 pm – 3:30 pm
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C-LAB Art Space III
追問資料庫定義與開放性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finition and Openness of Art Archive
主持人:蔡士瑋 (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)
與談人:蘇瑤華(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)
陳泰松(藝術評論人)
講者介紹:蔡士瑋TSAI Shih-Wei
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,水林藝術空間策劃暨策展人。研究興趣與專業在藝術哲學和理論論述、當代法國哲學思潮、文化與認同問題。策展部分則大多關注於思想與創作的結合、檔案問題和生命-在地議題。
蘇瑤華SU Yao-Hua
藝術經理人、教育者,現職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。長期關注社會參與藝術教育、理論與實踐探究,近年致力發展美術館面對數位文化之創新治理策略。曾任職文化部全球布局專案辦公室總顧問及部長室專門委員,草創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、亞洲現代美術館,負責富邦藝術基金、台北國際藝術村、及草山國際藝術村之管理營運。策畫視盟2016第一屆藝術資料庫國際研討會。
主要著作發表於學術期刊Curator: The Museum Journal、Tourism Management等,著有「母樹.藝動.蕭麗虹」譯有「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關鍵概念」等書。
陳泰松CHEN Tai-Sung
法國第八大學造型藝術系學士,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肆業。現任中原大學商設系、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研所、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教育學系、實踐大學媒傳系兼任講師,「台灣前衛文件展推行委員會」委員,及2008年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觀察團委召集人。專長為攝影史及理論、西方當代藝術史,以及美學藝術評論。
活動簡介:工具之外,資料與資料庫如何定義?還能夠從哪些面向著手?此講座打算討論並確立資料庫的開放性形象,希望能建立其善的循環與廣泛面對公眾,同時又能顯示資料庫之絕對獨立與自主性。能夠且應該怎麼做呢?另外,資料庫自身的歸屬性與建制性是否影響其自身的公眾位置及權力?
(Saturday) 4:00 pm – 5:30 pm
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C-LAB Art Space III
藝術心智與人工智慧的交會 Art intellig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
主持人:沈伯丞 (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客座助理教授)
與談人:魏澤人(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智慧計算與科技研究所副教授)
陶亞倫(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專任教授)
崔廣宇(藝術家)
講者介紹:
魏澤人
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數學博士,現任國立交通大學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副教授。臉書「實做數學」創辦人,分享影像與數學、程式的關係。同時為機器學習 GDE (Google Developers Expert)、人工智慧及數學顧問等,亦為花蓮.py 及 GDG 花蓮發起人。時常不定期組織各項資料科學之活動,如工作坊或課程等。
陶亞倫
從影像、聲音、機械動力裝置到光影創作,陶亞倫始終關注資訊科技時代中,人的存在及其處境。科技作為意識與身體的延伸,將人的思考與身體反應能力推向極限,作品中充滿濃厚的哲學式辯證與反思,深刻而發人省思。藝術家利用自然光影的瞬息萬變,使觀者在與作品互動的同時,探察自我意識的邊緣與哲學思考的最深處,期望觀者能在忽隱忽現的曖昧影像前,感受意識覺醒的瞬間。
崔廣宇
崔廣宇作品探討人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適應關係,並透過行動來重新定義或者質疑所處的體制系統,藉由超出常態標準的行為與試驗,來建立一套生存與重新定義現實的方法。藝術家將這樣的行為視為一種衡量環境寬容度的媒介,並企圖將存在於體制中的關係,以行動來突顯某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價值背後的荒謬。透過如此轉換現實,穿越於體制或是環境障礙的測量與示範,宣示了一種游擊式介入社會的行動,並挖掘更多潛伏在日常環境的隱形關係。
活動簡介:如果說「生命何為?」構成了歷史上藝術家創作作品的基本思索,此思索在當代藝術家身上,必然一如過往偉大作品那般,嘗試著指向關於「生命」的未來。無論是會下圍棋的AI人工智慧,亦或在身體裝上電子感應裝置的賽博格藝術家,乃至於混合著不同DNA的嵌合體,其存在的脈絡及意義位置,構成了該「生命」樣態的價值。而藝術家的創作,或許正在於通過構成某種可感知的的生命形貌,揭露「生命何為?」的面貌。
本次座談邀請了人工智慧專家魏澤人教授、藝術家陶亞倫、崔廣宇,共同討論藝術心智以及人工智慧的交匯可能,並於未來發展出什麼樣的的型態。
02sep6:00 pm7:30 pm「氣候正義在地覺醒—藝術永續行動研究」焦點論壇:線上場6:00 pm – 7:30 pm
(Saturday) 6:00 pm – 7:30 pm
「氣候正義在地覺醒—藝術永續行動研究」焦點論壇:空總場
主持人:蘇瑤華(視覺藝術聯盟常務理事、臺師大美術系副教授)
與談人:鄧雯馨(星空間創辦人)
OOO(斯卡托德合作社)
03sep1:00 pm3:00 pm愛線小細胞—杯墊編織工作坊1:00 pm – 3:00 pm 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C-LAB Art Space III
(Sunday) 1:00 pm – 3:00 pm
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C-LAB Art Space III
愛線小細胞—杯墊編織工作坊
與談人:鍾瓊儀(藝術家)
講者介紹:
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所纖維組,創作以纖維藝術裝置為主要發展方向,以技法轉化、探索創作與自身間的連結。主要關注人與人在環境演進中的連結和改變,於個人藝術創作及展覽中,紀錄著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觀察。纖維材質是我記錄世界的媒介,特別喜歡探索材質之間的差異性,並透過不同的材質、技法和技巧實驗來紀錄生活。我認為保持著對事物的好奇心和熱情是很重要的生活能量,期待透過自身的創作找到與世界連結的方式。2014年曾獲義大利當代國際織品競賽Valcellina Award首獎。2015年創辦糸島織物創作社,發展以織物工藝為主要的設計服務,透過商業空間裝置、藝術商品販售,並帶領民眾進行工坊推廣纖維藝術。
活動簡介:此次以編籃技法為圖像轉譯的方式,造型取自於主視覺中的培養皿意象,帶著民眾透過縫入縫出將色彩結合成一杯墊,此堂工坊我們會學習到如何用線變成面,透過雙手來創造出民眾們的各式想像,讓藝術與文化進入生活美學中,每一物件都會由不同的人的視覺感受來創造,期待民眾能感受到美是可以不一樣的。
(Sunday) 3:00 pm – 3:15 pm
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C-LAB Art Space III
24sep3:30 pm5:00 pmVirtual EventAI時代的藝術與創作3:30 pm – 5:00 pm
RUN
Event has already taken place!
(Sunday) 3:30 pm – 5:00 pm
AI時代的藝術與創作
主持人:劉育成 (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院系級AI社會研究中心執行長)
與談人:洪靖(國立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)
鄭先喻(藝術家)
講者介紹:
劉育成
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,現職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。主要研究專長為人工智能與社會學、科技與社會、俗民方法學、科技哲學、社會系統理論、社會創新與社會設計等。近五年研究計畫關注穿戴式裝置、聊天機器人應用、自動駕駛、血糖監控與胰島素注射技術、人工智能在健康照護產業之應用的跨國比較研究。相關著作刊登於國內外期刊,包括Techné、Current Sociology、Humanities &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、資訊社會研究、思與言、中華傳播學刊等。
洪靖
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、荷蘭 University of Twente 博士,主修技術哲學。同時也是專欄作者,供稿《週刊編集》、獨立評論@天下、關鍵評論網…等紙本與數位媒體。歷來遊走於不同學科領域,從原子科學系學士到歷史研究所碩士(科技與社會組)以及一年社會學博士班訓練,同時具備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專業和基礎背景。持續嘗試跨越學科邊界與藩籬,以綜合性角度處理科技、自然、以及社會三者間的複雜關係。
鄭先喻
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舞台設計與燈光設計主修,並於荷蘭格羅寧根漢斯大學藝術學院(Frank Mohr Institute Academe Minerva)取得藝術碩士,現為藝術家與軟體開發人員。2011 年獲得荷蘭young talent 入選,2013 年獲臺北數位藝術獎首獎,2017 年獲高雄美術獎新媒體藝術組優選,2019 年獲得銅鐘藝術賞。個展與聯展於臺灣、亞洲與歐洲等地展出,其作品亦於荷蘭、斯洛維尼亞、挪威、義大利、法國等地展出。
活動簡介:隨著科技的進步,人工智慧(AI)已經悄悄地進入我們的生活各個角落,從智慧家居到自駕車,從醫學診斷到金融預測。然而,除了這些日常生活的應用外,AI也逐漸浸潤到藝術與文化領域,引發一場關於「創作」本質的辯論。從科技哲學的角度來看,AI的出現質疑了人類創作的獨特性。傳統上,我們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、思考與靈魂的體現,是不可複製的個體經驗的展現。當AI能夠生成音樂、繪畫與詩詞時,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:「創作」到底是什麼?是一種演算法還是一種情感?從物導向的觀點,AI不再只是一個工具,而是成為具有「創意」的主體。因此,當AI參與藝術創作時,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其技術層面,還應該思考它如何與人類、自然及其他物體互動,形成新的藝術生態。傳統藝術或許受到人類感知與認知的限制,但AI能夠超越這些限制,創造出我們從未見過的藝術形式及內容。藝術家與AI的合作也提供了對藝術家角色與創作方法的重新思考,並且尋找人機共創的新路徑。AI時代的藝術與創作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領域,期待這次論壇能夠為大家提供一個交流與思考的平台,共同探索AI與藝術的未來。
Copyright © 2022 AVAT. All rights reserved